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四季读书网 3 0

中考议论文复习是文体复习较为重要的一环。根据文体的特点,阅读时主要认识观点与材料(参见议论文阅读(1)点击跳转);把握过程和方法。本讲结合统编教材议论文篇目进行阐述(根据南京市教研室袁源老师的讲座整理而成)。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张

(二)把握思路和方法

上一讲我们了解了议论文中的观点和材料及其关系。这一讲我们继续学习议论文阅读来把握作者的思路以及由此形成的论证结构,同时把握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我们还以教材里的课文为例,先来谈谈议论性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但凡一个人想到一个观点想要表达,便会想到用怎样的顺序来表达,也就是先谈什么后论什么。这个行文的顺序就是作者的论证的思路,而论证的思路往往也决定了文章的结构。如果作者论证一个观点需要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观点,也叫做分论点来支撑,往往会采用平行的思路。也就是先说一个方面再说另一个方面,尽管这些方面的先后顺序是有讲究的,但他们之间没有包容的关系,于是文章便会呈现并列的结构。例如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和《敬业与乐业》。从标题上几乎平分笔墨的一一论述。罗素先生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呢?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三大追求就是自己活着的理由。于是分别阐释了这三大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毕淑敏老师的《精神的三间小屋》。顾名思义,就是要讲精神领域的三个方面。作者也确实分别论述了感情事业和自身在精神生活中的意义。这样的文章思路是较容易把握的,因为它的结构清晰,板块分明。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2张

是不是标题构成并列关系的文章就是平行的思路并列的结构呢?那可不一定了。这要看并列的两边是否恰好是论述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是,作者也未必采取的并列的结构。例如《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的标题虽是个并列短语,但并列的两边不是平行的两方面,就是我们看到作者的,什么是意境并解答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而是统一《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作者的中心论点是“做学问必须会怀疑”。接下去也用了列分论点的方法,列举了两个分论点,即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不过这两个分论点被“不仅” “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连接着。所以这是个递进的思路,作者认为怀疑在积极方面的意义更重要。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3张

与《怀疑与学问》一样,有些课文里的关联词起着思路上的重要作用。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这可是一篇驳论文。先以信地大物博、信国联、信神佛的事实,引出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再针对被批驳的论据指出,中国人本无自信力,只有他信力,还发展着自欺力。这都是在批驳。接着出现了一个过渡段,“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段落中有一个重要的关联词,就是然而。由这个词领出了作者的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然后再以中国的脊梁来证明,这先破后立的结构就是由这个“然而”标示和体现的,它也体现出了转折的思路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4张

有些文章虽然不用关联词。却用设问句表示了行文思路。如李可染先生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这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紧接着就提出问题,什么是意境并解答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然后举例证明,论证完什么是意境后再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又做了解答;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最后其实就暗含了一个问题:山水画除了意境外还需要什么?并补充了还要有意匠的观点。文章以是什么到怎么做的设问引导论证。思路不同于平行的横式,与前面递进转折一样,也是纵式的。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5张

《谈创造性思维》一课也用了设问的方法。但其设问并不像《山水画的意境》这么紧扣中心论点,而是有一种漫谈的感觉。因此文章呈现出的结构便是这样的。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6张

作者先以一个数学题引导提出设问。这道数学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引出第一个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创造性思维。这是由第一个观点通过因果推导导出的第二个观点。在因为如此我们就得了解创造性思维。因为作者接着提出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并举例论证了拥有知识尤其是活用知识并持之以恒尝试的重要性。既然知道了创造性思维的条件,那么“是不是人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两个问题。并且摆出了创造力有高下的事实,由此又暗含了一个问题,如何拥有创造力?作者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人人拥有创造力,但要做到坚信自己,留意自己的小想法等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文章都能找到明显的表示关联的词语,或标示思路的句子,从而让我们轻松把握文章结构的。有些文章的思路需要自己一一梳理。例如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一文。这课其实有不少观点。他们彼此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呢?这篇文章先提出盲目否定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这个主要观点。接着分析了不求甚解的出处,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批评了某些人的断章取义,并提出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非滥加非议的观点,这两段其实是一个部分。接着提出好是读书的前提。而会意是读书的要诀。所以陶渊明是深得读书之道的。在此基础上分析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就得到了两层含义:一是谦虚,二是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然后用两个例子证明这两层含义都很重要,并追加两段加以阐释其中的读书方法。这些段落合为一个部分都是在分析证明观点。最后在前文论述书并不是一下就能读懂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样看起来作者的观点是就陶渊明的读书方法展开的,并提出了好读书要会意,不求甚解或者说观其大略,反复重读等读书态度与方法。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7张

这样的思路梳理是怎样实现的呢?原来我们用了先分后总的方法。就是先逐段分析一次,最后将每段内容整合起来,作者的思路就很清楚了。用先分后总的方法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能将文章的脉络把握得清清楚楚。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读《敬业与乐业》——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8张

大家看一看。这样一篇比较长的议论性文章,是不是就一下被我们看清楚了?但是有些同学觉得这个先分后总的逐段分析法还是有点难。怎么办呢?其实啊,我们可以从一个段落的分析入手。我们看这是《不求甚解》的第三段。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9张

这段话共九句。每句什么意思呢?哪些句子可以合并?弄清这些问题,再用/划分一下。层次分明了,作者的思路也就显现了。这一段分做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到第五句,说的是好读书前提。作者先承上启下的提出,不好读书就根本谈不上求不求甚解。接着具体分析了好读书的意义,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好读书才能了解书中的道理。第二部分为第六到第九句,谈的是会意是读书的要诀。先提出人是不可能一下子读懂所有的书的,所以读书要会意。接下来以陶渊明的例子证明了这个观点。学习运用语段分析法可以由段及篇的把握思路与结构。即使阅读一篇陌生的议论性文章,我们也不会觉得困难了。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论证方法

作者在写作议论性文章时,除了要有明晰的思路外,还会运用一些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就是运用材料或者叫论据来证明观点或者是论点的方法。我们常以为作者只要摆出一个观点,再加一个例子证明一下就好了。其实啊,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虽然应用的较多,但并不是唯一的办法。我们在教材中见到的论证方法大约有七种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0张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道理论证法,就是用名言警句,公理公式等证明论点的方法。举例论证呢,就是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论点。引用论证就是引用名言或典籍中的内容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证明论点。对比论证就是用正反两方面对比着来证明观点。类比论证呢,就是用类似的事物类推证明论点。归纳论证则是用列举具体事例归纳证明观点。当然还有其他的论证方法,我们这里呢不做具体的讨论了。

辨认论证方法其实一点儿都不难。但要看出这些论证方法运用的好处就需要深入解读。我们常常用抽离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先说说道理论证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1张

这是《怀疑与学问》中的一段。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并且用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来佐证。我们试着拿掉这个名言。是不是感到作者在自己硬说?加上孟子这句话就不一样了,古之圣贤也教我们要怀疑。可见怀疑精神自古对做学问就很重要。这样一来说服力明显增强了。

我们再来看举例论证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2张

这是《创造宣言》里的两段。每段都有小小的驳论。而且批驳的方法简单。就是举出实例来针锋相对。且实力都不止一个。我们试着拿掉这些例子。看一看。是不是好像不知该怎么反驳了?但是我们用了这一系列事例后,从小就创造,普通人创造,其实是成功者中较普遍的现象。这样反驳明显更有力量了。

我们再来看看引用论证。这种论证方法常常是与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混合使用的。上节课我们说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这一段就有两处引用。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3张

我们要分清其中哪个是道理论证哪个是举例论证外。还要看看这有什么好处。这个例子上节课我们分析过,这里就不再讲了。

我们再来说说比喻论证。通常说到比喻,我们都认为这是修辞方法。在用这种修辞方法论证道理时,一般这就用的是比喻论证了。我们来看《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第一段——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4张

这里就有个比喻句。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句话承接的论点,对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追求支配了我的一生,同时说明这三种情感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这也就是一个比喻论证,论证的自己一生都沉浸在这三种强烈的情感中。如果不用比喻,直说三种感情给我带来了痛苦,那是多么苍白而简陋啊。用了比喻论证,就将这种抽象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仿佛能接触到一样,形象而生动。

对比论证的是我们常见的,不少课文中都有所运用。我们看《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5张

将白求恩同志的精神与不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放在一起,是不是立刻增强了论述的力度?如果只说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是令人敬佩和感动的,大家要好好学习他,就没有这样对比之下来的强烈。因为有不少的人这样一些态度和行为存在,我们就分外的感觉到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还有一种比较的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类比论证的好处是能将某事物与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注意一下,比喻论证是不同类的事物之间的相比。把这些同类事物放一起比较,以突出其中那个一定要被论证的事物的地位。我们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一段——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6张

其中列举的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都是世界级的建筑杰作。将圆明园与他们做类比。就突出了圆明园的地位,让他更加的令世人瞩目。由此,英法联军对他的破坏才更令人发指、遭人唾弃。

最后我们来看看归纳论证。这种方法并不是我们特别要学的,因为在课文里出现了。我们不妨看一下。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7张

这是《无言之美》中作者在列举了文学、绘画、音乐和雕塑方面的实例后说的一段话。这用的就是归纳论证。其好处呢是以各方面的具体例子来证明观点,让观点的说服力变得更加强。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2) 第18张

理清思路,分析方法自然是议论文阅读中的重要方法但要真正将议论文像《怀疑与学问》中说的那样读成自己的文章,那还要独立思考的精神就像《语文课程标准》里说的那样,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最后我们还是给大家布置一道作业题。请大家从《论教养》《创造宣言》或者《驱遣我们的想像》中任选一课梳理思路、画出结构图并标出所用的论证方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