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作文升格:中考记叙文写作例说
01
明确评价标准
古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生需了解作文的评价标准,以评价标准为目标,使文章满足评价标准,这样更有机会获取高分。
例如杭州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分五等评分。
一等(35~40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
二等(29~34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22~28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欠具体,结构完整,条理欠清楚,语言欠通顺。
四等(16~21分):不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泛,结构欠完整,语病较多。
五等(15分以下):感情不健康,或文理不通,或语病严重,或不足300字,不成篇。
说明:
①有创意,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结构精巧,酌加3~5分。
②书写清楚美观者,酌加1~3分;书写潦草、字迹难辨者,酌扣1~3分。
③错别字3个扣1分(重错的不计)。
④300字以上600字以下者,降等给分。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提醒我们,一篇优秀的考场记叙文须满足评分标准中所列的要求。
考生在日常作文练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作文评价标准,经常将自己的学习表现与评价标准做比较,找出差距,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学习层级,并内化评价标准的各种要求,向评价标准看齐,思考如何缩小自己与评价标准的差距,增强自我效能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每次写作练习都有成效。
这样,考场作文才能发挥出水平,获得高分。
02
例说如何升格
下面结合学生习作《成长路上的那个瞬间》的片段,具体说明如何把“三类文”升格为“一类文”。
【三类文】
成长路上的那个瞬间
……
那天,妈妈早早地把我唤起了床,让我陪她去修剪门外的桑树,而我竟然也破例起了身,陪着她去了。
门外的桑树,长得更茂盛了,枝节也多了不少,比妈妈高出不少的我,借着梯子上了树。
一剪剪下去,一串翠绿的枝丫落下,枝条便露出一个斜斜的伤口。
“妈妈,为什么要把这些茂密的枝叶剪去?为什么不让它们自由地长下去?”我开口问。
“桑树长得很快,如果不加以修剪,养分被左右枝节吸取,桑树就很难长高。”妈妈一边低头剪着枝条,一边说。
我仔细地看着被剪的桑条慢慢地溢出桑汁,如人的伤口流出的血。
“那是桑树必须经历的,只有这样,桑树才能长得高大、挺拔。”妈妈向我说着其中的道理。
我突然顿悟了,桑树都要经历痛苦才能长高长大,我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抛弃坏习惯,茁壮成长。
这篇考场作文评价为“三类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成长路上的那个瞬间”中的“瞬间”这个主要内容不够具体。
文中最能给人以心灵震撼的,就是在看到桑树伤口之后的情形,但是考生在最应浓墨重彩之处——“瞬间”却只是一笔带过,主要情节不突出,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同时,文章结尾议论升华比较突兀,自己的感受和事后的转变交代较粗糙,中心不够明确。
如何把这篇文章升格为“一类文”呢?那就必须花大力气刻画好桑树的伤口,表现出“瞬间”的情形和感受。如:
桑树的伤口具体情形是怎么样的?
“我”看到桑树的伤口后内心有什么波澜?
那桑树的伤口和“我”的前后变化有什么关系?
“我”从妈妈朴素的话语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些启示和桑树的伤口关系如何?
将“瞬间”这个主要内容刻画得越具体、越细致,文章的情感就越真切,中心就越明确。
【一类文】
成长路上的那个瞬间
……
那天,妈妈早早地把我唤起了床,让我陪她去修剪门外的桑树,而我竟然也破例起了身,陪着她去了。
门外的桑树,长得更茂盛了,枝节也多了不少,比妈妈高出不少的我,借着梯子上了树。
一剪剪下去,一串翠绿的枝丫落下,枝条便露出一个斜斜的伤口。伤口处,一股白色的液体,渐渐溢出,在阳光下那般晶莹、那般剔透。我突然觉得,这股液体,怎么这样熟悉,仿佛是从我自己的内心涌出的一般?那枝条露出的斜斜伤口仿佛剪到了我身上,感觉火辣辣地疼。(剪的瞬间)
“妈妈,为什么要把这些茂密的枝叶剪去?为什么不让它们自由地长下去?”我开口问。
“桑树长得很快,如果不加以修剪,养分被左右枝节吸取,桑树就很难长高。”妈妈一边低头剪着枝条,一边漫不经心地说。
我仔细地看着被剪的桑条慢慢地溢出桑汁,如人的伤口流出的血。桑树一定很痛,我有些于心不忍。
“那是桑树必须经历的,只有这样,桑树才能长得高大、挺拔。”妈妈依旧平静地向我说着其中的道理。
在那一瞬间,万千思绪涌起,我想起了自己被父母“剪枝”的种种。我闹过、哭过、对抗过,但是,最后我才发现,在这些疼痛中我有了进步,有了体悟。桑树经历剪枝桠的疼痛是为了长高长大,而我又何尝不是呢?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经历风、经历雨,唯有如此,才会成长。
回城之后,我开始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自剪“旁枝”,也虚心接受老师、家长对我的“修理”,原来,有时候成长不需要多漫长,就那一个瞬间,就领悟了!
以后每年的假期,我都会回到老家,去修剪门外的桑树,看那桑汁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闻那桑叶的缕缕芬芳。
升格的作文深入而逼真地描摹桑树的伤口,“瞬间”的描述具体细腻而深刻,做到了内容具体,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达到了“一类文”的评分标准。
【总结】一类文一定要紧扣主题,中心明确,内容具体。
03
“五段”黄金结构
作文“五段”黄金结构如同生活中的汉堡包一样,最顶上是一层面包,接着是一层如生菜一样的绿叶,中间是牛肉或鸡排,然后是一层西红柿等蔬菜,最后是一层面包。
作文“五段”黄金结构图表
作文结构分为五个自然段,有着舒适的形式之美,第一段和第五段分别为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中间三段为细节或者事例阐释。
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开头部分贵在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简单明了,点明题目,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段到第四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撷取生活中的几朵浪花,表达出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深刻思考。
细节或事例要根据确定的中心取舍,要懂得注意详略得当、点面结合,同时要注意细节或事例的过渡和衔接,使之顺理成章,浑然一体。
可以采用小标题结构,也可以采用镜头式结构,还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抑或采用对比式结构。最重要的是,这里并不是简单记叙细节或事例,而是需要强调细节或事例与文章主题的粘连。
“文章的主题大于内容”,记叙每一个细节或事例之后,最好用几个句子与文章的主题进行粘连,以免偏离文章的中心。
第五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一般情况下,文章的结尾要卒章显志。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要传递出细节或事例的普遍意义,或者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达成“结构严谨”的要求,最后一段中尽可能有句子来概括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中的细节或事例,这样整篇文章布局浑然一体,思路严密,观点聚焦。
下面以《发现诗意》的考场作文为例,进一步阐述作文“五段”黄金结构。
发现诗意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 葛逸清
①假期回了老家,只为了再去看看那间老屋。老屋孤零零地立在风雨中,时光侵蚀着它。我徘徊在门口,第一次发现,原来老屋那么美。(点题)
②铁门上已经锈迹斑斑,我轻轻一推。伴随“吱嘎”一声,洒落一地铁屑。烟雨蒙蒙如烟雾缭绕,又见爷爷坐在门槛上靠着铁门,手里提着烟袋“吧嗒吧嗒”大口地抽着,吐出缕缕烟圈,惹得我蹦跳着用手去托那阵阵烟雾。然后在一地的橙黄中,饭菜就飘香了。(细节1+主题)
③院子中的那棵不知名的树好像又长高了,轻轻用手去抱了抱那树干,又粗了一圈。树下淋不到雨,偶尔有几滴水珠滴落到发梢。又见奶奶拿着蒲扇,坐在躺椅上,輕轻地摇着扇子。我搬张小凳子坐在她身旁,数着天上的满天繁星,听她说哪一颗是牛郎星,哪一颗是织女星……(细节2+主题)
④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火盆依旧还在。隐隐约约中,又见邻居们围坐在墙角。火盆中的火苗向上蹿着,映红了那一张张淳朴的脸。大伙儿伸着手烤火取暖,天南地北地侃侃而谈。谈着一天的劳作,谈着市场上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谈着哪家又添了小猪或养了小狗……我依偎在他们身边,听着那些新奇的事儿,不时地向火盆中添些柴。有时听得入迷了,直到火苗蹿上袜子烧到了脚趾,才会“哇”的一声回过神来,这时候,院子里总会漾起一片欢声笑语。(细节3+主题)
⑤我走出大门,望着这老屋,才猛然发现记忆中充满了老屋的气息。只是老屋要拆了,要被建成新房了。望着那锈迹斑斑的大门,那已沾满灰尘的躺椅,那不断往外渗着水的墙角。老屋,我以后就见不到你了吧!下次再回来,你已不在了吧!不,你一定还在,因为你充满着我的记忆,你承载了我那份最厚重的感情!
第一段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点题,“第一次发现,原来老屋那么美”。
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分别撷取了老屋生活的三个场景——“爷爷坐在门槛上靠着铁门”抽烟的情景,“奶奶拿着蒲扇,坐在躺椅上”给“我”讲故事的情景,“邻居们围坐在墙角”天南地北侃侃而谈的情景。作者利用时空的变化,闪回到小时候老屋美好生活的瞬间,字里行间弥漫着老屋平凡生活的诗意,让人读来口角留香,回味无穷。
第五段再次点明中心,老屋为什么这么有诗意,因为它“充满着我的记忆”“承载了我那份最厚重的感情”。同时,作者通过“望着那锈迹斑斑的大门,那已沾满灰尘的躺椅,那不断往外渗着水的墙角”分别照应了文章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真正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摘自《作文新天地》,作者章林华)
04
要点总结
一、一类文标准:“文章的主题大于内容”,要紧扣主题、中心突出、内容具体、结构严谨
二、作文五段黄金结构:1、点题 2、细节1+主题 3、细节2+主题 4、细节3+主题 5、总结+点题+卒章显志
三、学习句子:下次再回来,你已不在了吧!不,你一定还在,因为你充满着我的记忆,你承载了我那份最厚重的感情!
声明:
素材源自网络,为方便学习和交流而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或机构。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