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中考历史主观题评分标准(唐山)及学生出现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26题9分,27题12分,28题1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根据的一个方面,是《共同纲领》的规定。三年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
——摘自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计算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这一过程经历了几年时间? (2分)
参考答案:5年。
本小问正答率大约60%以上,大约30%以上的学生不得分。
错误答案:各个年份都有,诸如3,4,6,7,8,10,21,30,28,21.50,74.83,69,70:130:1921,1919-1949,等等,不胜枚举。
另外有学生抄题目整句话: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经历了5年,容易被漏判;尤其“经历了5年”,“了”像3,容易被误认为“35”年。这种答题习惯应予以纠正,告知学生问什么直接答什么,不抄题干。
推测学生的错误数字来源:74大约是用2023减去1949年;“三年来”抄自材料。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上述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的有利因素。(4分)
大约50%以上学生得2分,得4分的不足25%,得0分的大约也占20%。
参考答案:《共同纲领》的实施;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全国普选的完成(或全国普选条件的成熟)。
基本原则:阅卷过程中在原答案的基础之上有所拓展,但以“不脱离材料”为基本原则;总体上,只看前两点,如果学生答案不分要点的话,只看前两句,正确答案在后边不给分。另外脱离材料的史实不给分;还有,如果学生在他自己的一个要点里边回答了2点以上答案,按照一个要点给分。因为有些学生的一个要点就包含五、六句话。
阅卷掌握的答案有如下四点:
1、《共同纲领》的实施(或规定);《共同纲领》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奠定了基础。(该答案取自材料一、二)
2、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军事行动结束;土地改革完成(以上三点答出任意一点,即给2分,但都答出来不重复给分)。(军事行动结束、土地改革完成,答案取自材料)
3、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或经济建设的发展);(材料中土地改革完成,也可以推理出经济有所恢复或发展)。但是答案前边如果加了“有利于”或者“促进”,不予给分。
4、全国普选的完成(或全国普选条件的成熟)。(答案取自材料二:如果学生回答“各界人民组织起来了”这句话,不列为给分答案)
(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学生存在失误的原因分析:
1.答题原则不明确,题干明确要求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应该优先审读材料,概括材料内容,而不是先回答脱离材料的史实:比如回答新中国的成立、政协会议的召开,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抗美援朝等(材料中“抗美援朝”虽然有,但未反映它的结束,恰恰反映它正在进行,而且明确强调的是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对抗美援朝有好处);学生把脱离材料的答案写在前面,按照阅卷原则只判前两句,导致丢分。
2没有正确审读题意,不明白什么是“有利因素”,分不清前因后果,答成“原因、目的”或者“影响”。
例如: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全国人民)的支持(脱离材料且貌似回答“原因”):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对抗美援朝也有好处:有利于抗美援朝的胜利,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扬民主(这类表述都在强调“影响”,有的内容摘自材料,但没理解题意):还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强调它的地位,而不是得以确立的有利因素。
3.概括和理解能力不足,从而不能依据材料准确提炼信息。
题干明确要求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但有些学生忽视从材料一提取信息,往往直接照抄材料二,只把“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和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做为前两句或者前两点,而在实际阅卷中是把这两点均视为“政权巩固”这一角度,所以导致丢2分。再有,完全照抄材料不加工,而且不分要点,比如连续抄材料中三句话,不考虑应该重点概括哪句话,按照阅卷原则只判前两句,这样也导致丢2分。还有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概括或完整表意能力,只答“《共同纲领》、土地改革”这样的事件名称,不能把材料的完整意思归纳出来。另外,从整体上看,学生概括出“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类归纳性答案的比例很小。
4.《共同纲领》这四个字中有错别字(还有一些学生不加书名号,表达语言习惯不好)。
5.长篇大论:抄材料、抄课本,乱抄一气。这一类属于完全没有理解题意。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目的。(3分)
本问满分率大约在60%左右。
参考答案: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阅卷原则:只看学生的第一句,但是强调第一句指的是学生完整表达的第一句意思,即:如果学生是用两句话完整表达清楚了他的意思,那这两句都需要看;如果学生的第二句话和第一句意思不同,不是连续的意思,那就判定为他是用一句话表达了他的第一个思想,这种情况第二句就不需要再看。
实际阅卷掌握的答案有如下几点:
1.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发扬民主或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进一步拓展答案:扩大人民民主权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利益;体现人民利益;捍卫人民利益;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权;维护人民权力等类似表述也给分;回答两句话的,比如: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也给分。只回答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不能扣到社会主义民主角度的不给分。
在失误的原因分析:
1.主要是未审清题意,题干问的是“目的”,但有些学生明显在回答影响。
比如表述成“促进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把经济建设放前边的均未给分;另外,“反映人民利益”也侧重表述影响。
未审清题意,还反映在没有理解“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事件的本身限定,学生从材料中照抄“促进经济发展”占错误比例最多,或抄“对抗美援朝也有好处”;这些都是材料中陈述的影响,而非目的。
2.答非所问:照抄课本上“人民代表大会的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或抄“选举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回答“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等距离参考答案较远的表述。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日前,某中学九年级一班开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潮流”主题研学活动。
【资源共享】
有同学搜集整理了体现两个国际组织作用的相关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这个国际组织自1948年5月设立观察团以来,先后在四大洲组织了近40次维持和平行动,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在刚果、塞浦路斯、埃及、黎巴嫩的活动。90年代在前南斯拉夫地区、柬埔寨、索马里、纳米比亚进行了更为困难的维和行动。
——摘编自徐天新 梁志明《世界通史(当代卷)》
材料二
经过多年谈判,这个国际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一年后取代了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它使贸易和投资日趋规范化、机制化,极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规模从1990年的34 380亿美元扩大到1998年的52 250亿美元。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第二版)》(下册)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两个国际组织的名称。(4分)
材料一:联合国(或UN)(2分)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或WTO、世贸、世贸组织)(2分)
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4分;错别字不给分;顺序颠倒且不标注材料一、材料二不给分;只答联合国默认给分,只答世界贸易组织不给分。
学生答题暴露的问题:
①没有读懂材料一,很多学生答联合国家组织、安理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等;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同学将材料一的组织写成北约。看到材料里的维和行动联想到军事组织,从而误认为是北约。
②没有标明材料一和材料二,顺序颠倒。答题不规范,没有序号化。有同学只写出了世界贸易组织,但因为没有标清序号,按阅卷标准,没有得分。
③错别字现象:联和国,世贸组织(2分)
【思维共鸣】
同学们研讨后发现:以上两个组织采取协调相关各方通力合作的做法去解决二战后一些全球性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两个组织以上做法共同体现的历史潮流。(2分)
给分答案:
(2)合作(互利)共赢(或和平发展)。(2分)
评分说明:①意思相近即可(体现出合作、和平、发展的含义),2分。②注意:只看第一点(第一行)③错别字不给分。学生答题暴露的问题:
①审题不准,不懂得“共同”的含义,题干让写共同体现的潮流,只写了材料一。或者很多学生分开写两个组织反映的历史潮流,只强调政治方面或经济方面,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胡乱照抄材料和课本。②没有读懂材料,没有读懂题意,不能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两则材料都在强调多个国家一起做一件事,明显是合作,但学生没能提取关键信息。很多学生回答“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③错别字现象:和平写成“合平”。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的结构,举出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顺应上述历史潮流的事例。(提示:所举事例中的“面临的问题”须是全球性问题,且不得取材于材料一、二)(6分)
给分答案:
示例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稳定(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努力建立国际新秩序)(答不结盟运动、七七国集团给分)一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推进世界各国的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示例二:妇女权利和地位问题一落实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一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示例三: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一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杂交水稻一世界粮食增产效果明显。
示例四:网络安全问题一加强国际合作和制定专门法规一人们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示例五:环境(气候、生态)问题一加强国际合作和制定法规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全球环境改善;
示例六:粮食短缺问题一控制人口增长,推广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一全球贫困人口逐渐减少。
评分说明:
①如果第二问0分,则第三问亦为0分;
②如果全球性问题答错,则整个第三问为0分;③所举“问题”要符合全球性问题特征;
④可以得分的全球性问题有: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环境(气候、生态)、资源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恐怖主义、核安全问题、能源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毒品泛滥、难民问题、卫生(疫情)问题、贫困问题(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存在不平衡和矛盾问题)、金融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地区冲突、冷战或美苏争霸等。(只要学生的表述的意思涉及以上含义即可)
⑤所举“做法”要具有合作、和平、发展的特征,所举“成效”要与“问题”“做法”具有确定的因果关系(“问题”“做法”“成效”各2分,共6分)⑥“做法”-人类命运共同体或推动国际问的合作
注意:赋分只有0、2、4、6四种,没有中间分。
学生答题暴露的问题:
①不理解什么是“全球化”问题
②不会看分答题,答题格式不标准,没有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的结构模式答题;
③审题不准,“面临问题”不能明确是二战以后;所举“问题”“做法”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还有照抄材料现象。
④语言不规范,不能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存在错别字现象。
典型失分答案列举:
1.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起不结盟运动-一冲击两级格局(0分)
失分原因:基础知识不扎实。二战后发起的不结盟运动面临的问题,来自于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而非美国一个国家。
2.欧洲经济衰落-欧洲走向联合经济复苏(0分)
失分原因:审题不仔细,题干要求全球面临的问题,学生只写欧洲。
3.为了抗衡美苏冷战召开万隆会议-一冲击两级格局(0分)
失分原因:语言表述不准确。题干让写面临的问题,学生写的是目的的表述并非问题。
4.经济衰落--成立世贸组织-全球经济经济复苏(2分)地区冲突--派遣维和部队地区稳定(2分)
失分原因:审题不仔细,面临问题都找到了,但措施题干要求不能来源于材料,学生答案与材料一致,不得分。
28.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5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朵黄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国故事;一条泱泱大河,承载了一部中华春秋。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4分)
第一问:标准答案:日军(或日寇)
扩展答案: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日本鬼子、日本侵略势力。
评分标准:错字不得分,没有答出“侵略者”意思的不给分;根据题意和分值设置,只取一点答案,其余一律不看。
学生的错误答案:
①历史名词认知模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法西斯”--未指出对象是侵略的人;“日本人民”、“日本人”、“日本板垣师团”等,对象模糊,但回答日本人(日军或日寇),因后边用括号做了标注,给分。②“寇”的错别字③“国民党”④有的答案与本题无关,没有涉及到对象
通过学生答题看其暴露的问题:
①审题不认真。有很多学生对“据材料一指出”的理解不到位,不能有效运用材料的历史术语作答;有的学生对“作战的对象”的理解存在误区,答成史实类答案。
②基础知识掌握的欠缺,知识点记忆出现混淆。③日寇的“寇”书写错误,从而增加失误丢分
④时空观素养欠缺,学生没有从“1937年7月”这个时间去思考作战的对象;没有充分理解材料中“提出...与日寇决一死战”和“此后,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之间的关系,由此不能准确定位材料中的答案区域。⑤历史名词的表述上概念模糊、不规范。
第二问:标准答案:开辟了敌后战场(或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取得平型关大捷;发动百团大战:开展反“扫荡”斗争;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率先发起局部反攻等。
扩展答案:进行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战术表述等(相当于创造了游击战法,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属于同一角度,写出一个或多个都得一点的分):全国反攻或大反攻(与局部反攻算一点,不重复给分)
评分标准:关键名词的错字不得分,非八路军领导的军事类史实不得分,直接照抄材料中的史实不得分。
①本小问4分两点答案,只看两点答案,其余一律不看②如果写序号的,只看前两个序号
③如果一逗到底,默认前两个逗号为前两点
④如果有逗有句的,经判断,确定一个句号为一点⑤如果有空格或分号的,默认一个空格或分号为一点
⑥如果没有标点,写成一大段话的,在其中挑选正确答案,但只能按一点处理,得2分
学生的错误答案:
①写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史实:“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张自忠枣宜会战”、“赵登禹”的抗战事迹
②共产党领导的非军事方面的史实:“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大生产运动”、“建立民主政权”、“毛泽东《论持久战》”、狼牙山五壮士(是人物不是史实)③非八路军领导的史实:“杨靖宇抗日”的相关史实
④解放战争的史实“董存瑞”的事迹、“邱少云、黄继光”的抗美援朝事迹
⑤前面不加动词的表述:如直接回答“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另外把抗日根据地表述成“根据地”也没有得分⑥“型”、“捷”的错别字⑦直接照抄材料原句)
通过学生答题看其暴露的问题:
①审题不仔细,没有充分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的意思,而是整句抄写材料,导致答案落脚点出现偏差。
②没有对设问的重要限定词汇“八路军”(政党限定)、“军事上”(角度限定)、“为抗日胜利做出贡献”(结果限定)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审题粗糙有余,细致不足,导致失分。
③格式上没有注意动词的使用,导致答案表述不完整、不规范。
④关键名词的错别字导致失分,如“捷”、“型”。
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有哪些作用。(4分)
第一问标准答案: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
扩展答案: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变化
评分标准:只看答案的第一点,其余一律不看;摘抄课本不给分;答成影响类或史实类的表述格式均不给分。
学生的错误答案:
①没有依据材料提取信息,而是摘抄课本知识:“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千里跃进大别山”、“内战爆发”、“抗日战争结束”等
②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导致照抄材料错误:“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还有貌似理解题意,但照抄材料不完整,比如只回答“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未能理解历史事件背景需要表达出完整的事件,而不能只是一个时间范围);或者缩句导致表意不完整,只答“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未体现出有利革命一方);或只答“有利革命力量变化”,前边没有“战争形势”做主语,均未得分。)
通过学生答题看其暴露的问题:
①审题不认真,仍旧是没有准确理解“据材料二,指出”的意思;没有理解“背景”的含义,答案搜索没有放在“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发生之前,而是在其之后。
②基础知识薄弱,知识混淆,盲目照抄课本③答案书写上没有注意语句表述的“主谓宾”格式。错误删减材料关键信息,导致答案表述不准确。
第二问标准答案: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或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建立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前进基地;为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扩展答案:为三大战役的发生奠定基础;使中原地区(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实际阅卷过程中按照以下4个给分点具体把握:
1.起了转折点作用(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或揭开大反攻序幕;回答国民党转入防御: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等表述也给分)
2.发挥了前进基地作用(建立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前进基地;材料原句中有“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只要把“这一地区”替换成“中原或江淮河汉”都可以给分)
3.为战略决战(或三大战役)创造条件的作用
4.拓展答案:起了加速胜利的作用(加速解放战争胜利,或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评分标准:只从“战略进攻”、“前进基地”、“战略决战”、“加速胜利”四个角度给分;非作用表述格式不给分。
①本小问4分两点答案,只看前两点答案,其余一律不看
②如果写序号的,只看前两个序号
③如果一逗到底,默认前两个逗号为前两点
④如果有逗有句的,经判断,确定一个句号为一点⑤如果有空格或分号的,默认一个空格或分号为一点⑥如果没有标点,写成一大段话的,在其中挑选正确答案,但只能按一点处理,得2分
学生的错误答案:
①历史事件混淆:“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表述作用含糊:“鼓舞斗志的作用”
②知识迁移不准确:“歼灭国民党主力20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华北、东北”等等,均错误理解为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而且照抄课本意义的表述居多。还有学生照抄“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也不得分。
另外语言表述不准确,“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决战”、“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结束”,也反映对历史名词的理解不够准确。③完全照抄材料不加以概括:“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的前进基地”、“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8月,陈谢大军..9月,陈粟大军...”
④解读材料关键信息错误:“大别山根据地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
⑤没有多角度表述:“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国民党被动防御”、“威胁到南京、武汉”等均属同一角度。应包括“进攻”、“基地”、“决战”、“加速胜利”四个角度
⑥“攻”、“幕”的错别字
⑦错误表述与正确表述掺杂在一起,错误表述写在前面不给分,写在后面给2分;例如“歼灭国民党军主力,加速解放战争胜利”,这类表述不给分。
⑧学生存在答题丢题漏题现象。第二问包含背景和作用两个问题,有些学生把第一问丢掉,卷面中可明显看出答的是作用,但因没有标注清楚,阅卷直接认定为第一问,导致失分。
通过学生答题看其暴露的问题:
①基础薄弱,知识迁移的能力欠缺。对“挺进中原”与“走向胜利”的关系理解的不全面、不深刻。“走向胜利”是对一个过程的表述,因此“挺进中原”是对推进“走向胜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②阅读习惯不好,获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欠缺,不能梳理清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③概括能力欠缺,不清楚什么是“概括”,没有对历史现象或具体史实的的本质进行表述,还停留在对材料具体史实的整句抄写上。
④答题习惯不好,没有去认真阅读材料,找到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充分思考后作答。且答案没有分界与提示语。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3分)
标准答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扩展答案:实现(或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推翻三座大山(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反帝反封;反侵略反封建
评分标准: 要同时答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两个角度;单独只答其中某一个角度或两个答案表述一个角度的意思均不给分;多答不给分。
学生的错误答案:
①表述不完整或用词重复:
只写“民族独立”或“人民解放”的其中一个,导致丢分;“三座大山”展开没有写全或写错,导致丢分:重复表述一个方面,“反帝反侵略”;“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国家独立”,均缺少另一方面。
②只关注两则材料,没有认真审读题目要求回答“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导致表述错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解放全中国”、“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
③对历史概念缺乏真正理解,导致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帝国主义”、“反抗外来侵略”、“国家统一”、“领土主权的完整”、“国家安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④答具体封建对象或侵略对象,而不是整体的历史任务。比如:“打倒清政府”、“打倒军阀”、“结束国民党统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列强和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最低纲领)
⑤不能正确解读题目分值,导致失分:有的学生照分值3分答出了3点,忽略了题干要求,题干并没指出“哪些”,所以应考虑从一个整体角度答题;有学生正确回答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分成两点,导致失分。因为阅卷只看第一点或第一句导致失分。⑥完全读不懂题目,胡乱抄材料。
通过学生答题看其暴露的问题:
①对题目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对“中国近代史”等大历史概念认识模糊。
②审题不仔细,对重要限定词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历史任务”的分析不深刻、不全面。设问题目可理解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的革命任务是什么?”
③归纳能力欠缺,不清楚什么是“归纳”。本题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和问题提炼角度,然后通过变换句式或者运用上位概念等方法进行推理。在本题中,部分学生不能根据材料提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两个角度。
④历史名词的表述不规范、不完整。